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政协工作> 调查研究

关于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全区创新策源能级的建议

来源: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30


按照全区开展基层大调研、思想大讨论、能力大提升、工作大推动行动的要求,区政协副主席刘明涛带队成立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外出考察、走访座谈系统梳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趋势和实践问题,深入探讨依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快速提升我区创新策源能级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面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基础设施,分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孵化平台等类别,主要作用是整合、优化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广大中小企业同区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联结渠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优质成果转化。国内外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历程经验表明,建设有效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快速提升高端创新资源匮乏地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从国际创新趋势来看,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技术突破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更加复杂,对科研基础设施、科学数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独一个创新主体很难完全满足要求,创新资源共享已成为当前国际主流趋势。

(二)从国内发展经验来看,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内各地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中央乃至地方越来越重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央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部署全国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发展实践中,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均在积极探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致力于依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三)从渝北发展现状来看,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快速提升全区创新策源能级的最佳途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是提升全区创新策源能级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加快建设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应该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工作方向,但短期内不容易取得重大成效因此,以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突破口,通过加强创新资源整合与配置,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新资源共享体系,形成跨区域、跨产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是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快速提升全区创新策源能级的最佳途径。

二、我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现状

近年来,区坚持把平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引进、培育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快速发展,为全区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平台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坚持政策先行。出台《重庆市渝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渝北区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渝北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动全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注重平台多样性。在引育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上,注重平台功能和服务多样性,全区拥有包含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驻区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多种科技服务平台,可为全社会提供技术创新、仪器共享、创业孵化、行业检测、科技金融等服务。三是实现产业全覆盖。聚焦全区科技创新需求,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涵盖大数据智能化、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终端制造、智慧建筑等全区重点产业领域。

(二)平台数量稳步增长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鼓励企业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建设国家、市级科技创新基地,打造高质量双创平台。目前,全区已建成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3家(占全市23%),其中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6家(占全市37%),培育市级、国家级研发平台241家、10家,均居全市第一。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4个(其中市级8个,国家级6个),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8个(其中市级6个,国家级2个),总孵化面积达10.2万平方米。拥有包括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机电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44家驻区科研院所。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建成智能样机生产平台、全套3D打印平台、外观设计平台、智能汽车协同平台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

(三)平台质量不断升级聚焦高质量发展,立足渝北产业基础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持续深化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持续推动全区平台提档升级。微系统医疗器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持续运行。金山科技、再升科技等4家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升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华渝电气、天友乳业等80家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金山医疗研究院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长安新能源获批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银翔摩托获批建设国家级检测实验室。推动一流高校来区设立研究院,建成区属首家高校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新建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临空都市农业产学研服务等市级协同创新服务中心12家,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优势鲜明、梯次衔接互补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四)平台效能逐渐释放。坚持以提升创新策源能级为目的发挥平台效能一是开展技术服务。各平台面向社会推出智能样机制作、环保检测、汽车零部件设计研发、微系统医疗器械检测研发、LED半导体技检测研发、金属探伤检测、玻璃纤维检测研发等有偿技术服务,缓解大量中小企业研发难问题,2021年就开发和产业化新产品100余件,实现平台良性发展。二是推动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平台协同创新作用,推动各创新主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2021年,组织实施国家、市、区科研项目460余项,登记科技成果529件,获得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基金奖共计146项。三是孵化创新主体。建立多产业、多层级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目前全区在孵创新创业企业779家、在孵团队117个,孵化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20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累计吸纳科技人才4955人,累计毕业企业800余家,推动企业在OTC科创板挂牌61家,为全区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提供大批新生力量。四是开展创新活动举办临空杯创新创业大赛,以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为主阵地,累计开展各类路演培训、融资对接、项目梳理等线上线下双创活动502场,各市级创新创业活动394场,有效促进了科研对接和成果转化

三、我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渝北区逐渐形成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创新策源能级不高、高端创新资源匮乏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四缺——缺高端创新平台缺引领科创企业缺专业孵化器缺高端创新人才。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平台体系不健全。全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总体呈现为分散的“点”的状态,“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普遍,创新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创新开展不够,缺乏一个能够有效调动、联结、引入区内外创新资源的中枢平台。市级层面在推动协同创新方面还不够完全满足我区需求,比如:市级平台主要汇集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市外科技创新资源数量较少,不能实现我区联结全国、全世界高端创新资源的初衷;采取创新券对购买服务进行支持的方式,容易出现平台线上服务比线下服务还贵的情况,影响了企业使用平台的积极性。同时,也有较多企业反映,现在各级政府功能单一的科创平台数量较多、五花八门,希望能进一步整合,打造“一站式”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二)平台服务不充分相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我区平台建设的服务意识、提供的服务内容还有较大差距。企业普遍反映重庆科技创新较大的短板是人才短缺,而促进企业、高校对接定向培养人才的平台服务还基本没有。企业希望及时获得政府通知、政策文件、政府动态推送,在一个平台就能享受从落地注册到上市发展的全流程服务,此类服务目前还难以实现。全区职称评定委员会难以涵盖所有企业领域,对接区外专家开展职称评定的服务内容还未开展。在定价机制和服务标准上还不够灵活化和现代化。缺乏促进行业联动交流的服务,不利于科技中小企业成长,比如:有的企业表示一线品牌是老鹰,他们还只是是麻雀,在开拓市场上缺乏知名度、门槛较高。缺乏高质量培训、小批量新产品打样等服务。在平台提供的人才服务上,也是只重视高端人才,缺乏对中低端人才的服务。

(三)扶持政策不完善还未出台针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专门配套政策,未实现从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到成果转化的闭环政策支持,未出台推广平台、降低平台使用成本的支持政策。在创新人才方面,目前全区多集中在对中高端人才的引进上,对一些中青年人才、在职硕博、本土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补贴政策和校企培养机制。在知识产权方面,较多企业认为专利、标准政策的延续性有待加强,前政策过期后,新政策还未出台,目前还处于政策空白期。在成果转化方面,还缺乏对来区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

(四)平台运营不到位在平台管理上还缺乏系统性、长远性思路,没有形成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管理体系。一些政府主导性服务平台缺乏与市场化运营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有企业反映部分平台由于采取第三方运维模式,需要咨询时不容易联系到相关部门人员。部分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对平台认识不足,甚至根本不了解区内现有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遇到技术研发难题时往往选择自己对接相关科研机构,不会向平台寻求帮助。平台服务的主动性不高,在科技公共服务理念上还比较落后,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导致了平台政策发布不及时、产品价格高、结算周期长、后续关注少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企业对平台使用率。

四、我区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

应该立足全区产业需求打造一个模式新、资源多、功能全、服务好的“淘宝式”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配置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枢纽,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前沿先进技术来区转化,从而有效规避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短板,快速打造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一)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是建立资源库。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为目的,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整合创新资源,由政府出资牵头搭建一个集政策信息、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成果等于一体的中枢平台,形成一个联结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的信息网络力求实现市内外重要创新资源一网打尽。二是拓宽功能库。紧扣市场需求布局平台功能模块,提供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面向企业提供从落地注册到融资上市的全流程服务,面向人才提供从生活配套到定向培养的全方位服务,面向社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三是形成融合库。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建立1+N平台体系围绕大数据、智能终端、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引进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服务平台,一方面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平台之间融合共建,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形成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良好态势。

(二)以多方参与的形式建立多元化管理体系。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部门、园区协同联动机制,协调社会各方优势力量共同参与平台建设,以开放的思维、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创新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创新合力。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面向市场遴选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承担平台的建设、运营、服务工作,以合同形式明确权责关系,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平台绩效考核评估,作为财政补贴依据。三是坚持社会参与。一方面是发挥行业协会的支撑作用,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对话合作机制,在制定平台规划、政策制度、行业标准等方面充分考虑协会意见建议,弥补政府在专业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参考淘宝网的打分评价机制开展平台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实现平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

(三)以企业受益的原则制定普适性扶持政策一是平台支持政策。从财政、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支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平台绩效考核机制,对推动企业协同创新有突出成绩的平台按建设经费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提高平台提档升级的积极性。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出台知识产权普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衔接机制,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和专利池,提升企业应对知识产权风险能力,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平衡机制是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落实科技成果交易税收减免政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来区转化。对在区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给予一定奖励;对在区内开发投产的首创科技成果,按销售额给予一定的补助。是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投入资金的引导作用,持续壮大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拓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融资功能和规模。探索“政府+银行+平台”风险分担机制,瞄准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购置需求建立“风险池”、推行“仪器设备贷”,企业通过贷款购买仪器设备并质押给平台的方式,实现“成本降低、收益提高、资源累积”的三赢局面。

(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提供保姆级”优质服务。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理念,切实转变职能职责,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意识,提升为企业、创新人才等的服务能力,变要我服务我要服务。二是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精准服务。加大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常态化开展平台“进企业、进园区、进院校”推广活动,组织学术交流、科技沙龙等创新研讨活动,充分参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西洽会、智博会营造融入国际国内的浓厚创新创业氛围。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建立平台牵线、校企对接合作机制,打造科技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帮助企业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三是以体验为核心。一方面要加强硬件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平台功能迭代升级,打造一批“精业务、善服务、会营销、懂管理、有活力”的运营队伍,增强平台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建设,以改善用户体验为目的优化前中后期服务。前期灵活制定服务内容和合理确定定价标准,建立平台代收和转结的款项结算机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推送服务,实现政策文件、行业动态等信息“一键直达”,提高平台服务效率;中期开展服务流程专业化、透明化管理,平台专人入驻企业进行指导,及时更新业务办理进度,让用户一目了然。后期做好售后服务,追踪企业创新动态,主动提供解决方案,根据用户对平台使用程度及贡献度进行税收政策优惠,增强用户粘性,切实提高平台利用率。

(五)以创新资源的集聚助推跨越式能级提升。一是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大聚集。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利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动联结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对接,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渝北集聚,补齐全区高端创新资源欠缺短板。二是推动创新生态环境大优化。完善创新政策体系,通过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推动区域之间、平台之间协同创新,打造创新投入稳定、体制机制畅通、创新环境开放、创新文化卓越的良好生态系统,提升渝北创新的开放度、活跃度。三是推动创新策源能级大提升。以平台引领创新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跨区域合作创新成为常态,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推动国际领先产品研发和转化,实现全区创新策源能级显著提升。

调研课题组成员

长:刘明涛

副组长:张铭铭

员:陈陶柱铸李玲玲

黄筱童宋佳汐

执笔人:黄筱童


== 附件下载==